2013年12月14日 下午 合肥 安徽庆余财富投资管理公司
主题:依托长江建设中国新经济支撑带——问题对策
主持人:
中国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
嘉宾:
安徽日报理论部教授-宋宏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教授-程必定
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再生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经处处长-王海林
刘志迎:第一期茶座的主题是讨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现在网上已经公布出来了,那么第二期我们选择的主题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新经济支撑带”。这个主题可能外面社会上的人还是不太熟悉。这是李克强总理七八月份在和国家发改主任讨论题目。上次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来安徽省调研,我和胡院长都去参加了。所以这次的主题定为这个题目。
程必定:那我先谈点,我认为刘教授、宋教授等创立徽派经济学人茶座,给我们创造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是非常有创造的。经济学人,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生,关心安徽发展,确实需要讨论一些重大主题。徽派经济学人,最早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也是我们徽学经济学家。我们新时代要有更多的徽派经济学家,在一起交流,探讨一些经济学或经济发展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些非常好的创新性平台。
一、依托长江经济建设新经济支撑带提出的背景
刘志迎:这一主题,最近我做了一个报告:“依托长江建设中国新经济支撑带:问题与对策”,首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10月份,国家发改委调研提纲中指出,依托长江经济建设新经济支撑带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世界能源资源版图发生了变化,第二个是世界投资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三个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三大变化是要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一个总背景,中国假如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现在主要产品产量在世界上排第一位的有210多种,还有大量产品在全球的排位继续前移。中国经济发展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郁闷曲线”的最高端,低附加价值,高能耗,这样一种基本形势,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选择造成很大压力。
程必定:我们今天的主题选择比较好,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刘教授这方面很有研究的。另外今天这个主题也是为国家考虑的,我们安徽省皖江地区就处在此区域。我讲这个区域产业发展支撑需要很好的交通体系。上次在武汉开会我也在讲,这样一个新的经济区域,我们安徽涉及到从马鞍山到安庆宿松。长江的主航道水浅了,交通部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安庆以下的3 00公里的主航道要打通。那么,从安徽芜湖到安庆大概主航道只有七米深,不到八米,限制了发展。交通部计划大约投资三百亿元,就明后年,把这个安庆到芜湖这一段主航道提升到九米左右,最多十米吧,这是国家的一个投资大概。
宋宏:“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如何发展,这是世界都关注的问题。那么中国经济要转型,要有新的增长点,不仅需要在产业层面上寻找,而且要在空间层面上寻找。一国经济的空间结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这就像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决定一国经济状态和水平的道理一样。所以,提出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胡再生: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带,是我国在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着眼更大范围、着眼更高层次,实现东中西联动,全面推动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提升,标志着我国开发开放进入沿海内陆沿边优势互补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一系列对外开放战略举措,比如,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初期开放,国家开放战略的重心在东部沿海地区。当前依托长江,深度推进开发开放,成为发挥东部沿海辐射带动作用,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途径,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现实需要。
王海林: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中华文明起源黄河流域,但是黄河是有名的害河,经常泛滥,而长江不同,长江是有名的益河,凡是河流有的好处,长江都有,像运输、灌溉、人畜饮用,正是因为长江是益河,所以中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不断地筛选和迁移,最后在长江沿线固定了下来。近代市场经济兴起后,沿海的地理优势凸显,内河文明开始让位于海洋文明,但是,随着交通的改善,内地与沿海的时空距离开始变幻,长江流域的优势又再次显现出来。
刘志迎:美国的发展,有东西两个海岸来支撑经济发展,那么,中国特殊的地里条件,只有东海岸,现在支撑着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东海岸。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胡焕庸线”,从辽宁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这条线,这条线以东经济占据中国的百分之九十四点几,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多。过去30多年沿海的经济已经发展的很好了,现在就缺少第二大支撑空间,那么最可能成为新支撑的就是沿江,建立第二大经济支撑带。
程必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推动。区域推动是经济区推动?还是流域区推动?还是行政区推动?在中国都有探讨,最好的应该是经济区推动:如1984年起国务院决定搞上海经济区的规划与发展,就是经济区推动,但后来撂置了,转入以行政区推动。行政区推动的优点是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所以中国经济有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行政区推动造成的问题很多, 突出问题是什么? 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在逐渐扩大。
关于流域推动,长江流域走在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的大讨论就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刚才提到的1984年国务院决定搞的上海经济区的规划与发展,沪苏淅皖等省的经济学界是研究的主力,当然也有政府的支持,后来又有孙尚清主持、国发中心组织,,搞沿江25个城市的交流活动,只活跃一段时期;第二次高潮是1992年的浦东开发,,上海社科院主持,联合7省1市社科院,出了几本书,但影响不大,作用较小;第三次高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7月底视察武汉新港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強合作,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要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在理论界反响很大, 长江流域发展与台作的讨论进入了新高潮,本期徽派经济学人茶座,就是安徵学界积极呼应的一次表现。
宋宏:对,1984年在合肥举行的上海经济区讨论会,我也参加了。当时还是小年轻,是作为记者去采访的。那次会上我才较多地了解到,改革前我国经济的区域格局是按战备需要分为一、二、三线,那时华东地区基本上是一线和二线,安徽的山区还有“小三线”。上海经济区的范围就是基于华东地区的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几省,以上海为龙头,所以叫“上海经济区”,国务院还成立了“上海经济区办公室”作为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合肥会议就是由这个办公室主办的。现在看来,当时的上海经济区还是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办法来构建,随着改革推进,地方自主发展和区域竞争越来越强烈,上海经济区也不了了之了。
胡再生:从基础看,长江流域有望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长江是我国“T”字型战略轴线,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近1/5,常住人口占全国的1/3,2012年GDP 总量约占全国的4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3,长江干流货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汇聚了全国1/3的高校和专业技术人才,集中了全国4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3家(合芜蚌、张江、东湖),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基地。
王海林:新时期研究长江经济带要有新思路,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大背景下,研究长江经济带要有新的思维,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去打造经济带,而要用市场决定的理念去引导经济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促进政策到了今天已经面临较大的挑战,自从2005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后,区域促进政策效应锐减,在全国划分为四大板块的情况下,要想单独出台一个有利于某一区域的特殊政策十分困难,道理很简单,都有政策就等于都没有政策,长江经济带也是这样,面对长江流域这么广大的范围,要想出台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非常不容易,需要找到切入点,要打破陈旧的计划经济思维,不能等靠要,要立足自身,自找出路,自我突破。
刘志迎: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提出浦东率先开发,然后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这样一个总体思路。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好,现在需要来进一步深化落实。目前对中国经济起核心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三大区域。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这样的:从“四个开放城市”到“沿海的十四个开放港口”,再到“三大圈”,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再到“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然后,类似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二十多个开发区。
那么下一步怎么办就是中央政府在明年估计要出台一个指导意见,就是“依托长江建设新经济支撑带”。沿江大约是25-30个省地市级城市,沿海(包括广西和海南)和沿江(七省两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沿海37.97%的人口创造了一半的GDP的50.18%;沿江是36.27%的人口仅仅创造了33.72%的GDP。也就是整个沿江流域没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占地面积看,沿海地带只有11.72%,沿江是18.61%,那么沿江面积更大。
根据2012年数据测算显示:沿海经济带经济总量比沿江多近10万亿;沿海经济带人均GDP比沿江多近1.7万元;GDP总量最高的是最低的4.3倍;人均GDP最高的是最低的3.83倍;万亩GDP最高的是最低的91倍;财政收入最高的是最低的2.8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最低的5.851倍;城镇化率总量最高的是最低的2.27倍。
宋宏:志迎梳理的数据很有意思。这实际上就是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东中西区域梯度推进战略的阶段性结果。如果说,此前二三十年是东中西区域梯度推进战略的第一个阶段,那么呢,现在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国家经济的增长极地带要向内地推移,促进内地特别是承载力强的地区成为新支柱,也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化。
胡再生:长江流域横贯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发展水平差异大,下游上海、江苏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已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而云南、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人均GDP均不足5000美元,城镇化率普遍低于50%,仍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依托长江开发带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既有空间,也是共同期盼。
王海林:新时期再提长江经济带有个重大意义,是打破了我国区域发展非东即西的传统思维,通过长江流域把东、中、西三个地带都串起来了,是系统性的思维,整体推进。过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政策不可能平均用力,我国搞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是当时情况下的最有效办法,但是现在过了这个阶段,我国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进全面发展。长流领域有最发达的地区,也有最不发达的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通过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与共享,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程必定: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是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表视,在发展中强调公平公正,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就是中国区域发展需要抓紧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江经济帯的区域差距也很明显,
区域差距的实质是产业发展差距,而推进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可缩小区域差距移。因为人口流向工作,工作流向人口,涉及区域的繁荣与衰落,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承接产业转移,是工作流向人口;可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区域差距。
刘志迎:安徽在沿江区域七省两市的地位,根据2012年数据测算显示,人口第四位,GDP第六位,人均GDP第八位,财政收入第五位,人均财政收入第七位,土地面积第六位,平方公里万元GDP第四位,城镇化率第七位,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位,二三产业比重第五位,万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第四位,资本形成额第五位,专利授权数第三位。
程必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年建设,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就取得了积报的成效。
其一,缩小了安徽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建国以后, 安徽一直以追赶全国平均水平为目标,但只有50年代与1978—1984年安徽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缩小的,其他时期都是扩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来,加快了缩小步伐。2009年到2012年, 安徽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了3.58百分点,人均财收收入更缩小了8.88百分点。
其二,缩小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差距。从2009年到2012年, 安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3.6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3.0百分点;全国城乡差距比从3.333下降到3.103;安徽城乡差距比从3.127下降到2.936。
其三,缩小了安徽省内的区域差距。安徽省内的区域差距,主要是皖江地区与皖北地区的差距。皖北地区是农业地区,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来,学习江苏省苏南带苏北的经验 皖江与皖北对口合作办9个开发区,促进了皖北地区发展,省内区域差距开始缩小。安徽省内人均GDP区城差距,皖江与皖北人均GDP之比,从2009年的3.26,下降到2012年的1.96
其四,缩小了安徽省内的城乡差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从2008年的3.207下降到2012年的2.936。
宋宏:2009年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时,我和再生、志迎都参加了起草工作。承接产业转移,实际上从区域经济学概念上讲,就是“要素和经济的区际传递”。产业输出也好,产业承接也好,区域带动也好,本质上都是这种区际传递机制起作用。现在提出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也必然地要运用这种区际传递机制。这种机制本来就是市场机制,所以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必须是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过程。要是还用计划体制的办法,像当年上海经济区那样,那就叫行政手段“拉郞配”了。
胡再生: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当前。国家提出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遵循规律,顺应趋势,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刘志迎:我谈几点看法,这次国家提出的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的原因:其一是对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依靠浦东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的具体落实和深化。这是一个根本,因为小平同志讲了已经20多年过去了,长江流域经济仍然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很大。其二是内地发展和内需启动的需要。要拉动内地经济发展,或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一直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强调扩大中国内需,就应该以横向发展为主,沿江经济之重要基础,通过发展沿江经济来实施带动内地的发展和内需的启动。其三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连接东中西,整体经济联动需要。把东中西均衡发展愿望变成实际的发展战略举措,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
二、关于完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问题
刘志迎:从国家发改委调研提纲来看,包括六个问题,放在首位的是“完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问题。
宋宏:上个月国务院公布有关长江经济带的调研信息,“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问题是作为第一个问题列出来的。讲长江的交通运输,和其他区域相比,最具有优势的是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李克强总理在谈长江经济支撑带时,就强调了要很好利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从现在长江的水运功能来看,现在应该讲,从我观察觉得,最大问题可能是航运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前些年我到欧洲去看,欧洲实际上像莱茵河、美茵河、多瑙河等较大内河的水运非常繁荣,非常活跃,也非常发达。我当时就在想现代交通体系,现在大家在认识上,把水运基本上除了是航海,跨洋的跨海的之外的话,内河似乎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陆上交通、空中交通已经把它替代了。但在欧洲观察后我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欧洲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都非常发达,但内河水运同样也非常发达,这就不是一个“替代关系”了,而是一种“互补关系”。水运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你看我们现在的物流成本为什么那么高,这恐怕就与我们对水运没有很好的利用,结果使得我们老是用一些高成本的运输方式,虽然是快速的但却是高成本的运输方式。
刘志迎:非常赞同宋教授观点,现在大多数货物都是公路运输,物流成本极高。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出口,有大货车冲断出口栏杆,为的就是不想交过路费,来节约运费。
宋宏:志迎研究产业经济,这个志迎知道。所以这一块的话,我们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这个物流成本非常高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窝蜂地追求所谓现代运输方式,或者近现代的运输方式,结果我们都陷到高成本运输方式上去了,但是相反的低成本的方式我们没很好运用。事实上我们追求的时效,就是时间上追求“快点、再快点”,结果除了进出口贸易需要跨海运输还用水运方式,内地的运输都集中在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航空上。其实呢,我觉得这种距离,这种几百公里或者几千公里我觉得有很多货物不需要那么的追求时效,非得半天达到或者朝发夕至,像有些东西不必要你非去追求干嘛,但是人们却很少从成本这个角度考虑,从经济效率这个角度考虑。能源原材料对时间没有太大的要求,甚至包括这个汽车、家电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也同样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货物都是在高速公路上跑,在铁路上跑,成本现在老是降不下了,价格也就降不下来,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现在看长江的水运,船上载的大都是煤炭、黄沙、水泥等,而且都是散装式。但是再看欧洲的内河水运,许多是集装箱,装载的是工业品消费品。
程必定:我国的物流成本大致是GDP的2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银多,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起来,可以大大地降低物流成本。
宋宏:你看,这物流成本这么高,长江经济支撑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就应该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再接着谈。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来说,实际上不止这一个增长轴,我们还有其他好几个增长轴,重点开发布局的是“三纵两横”,长江只是其中的一个横轴。还有一个横轴,就是“欧亚大陆桥”沿线的横轴,这两条横轴都是涉及从东部到中部和西部的。长江这个地方首先提出来的,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水道。这个水道就是你刚才讲的那个复合功能,运输是它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人口产业城镇要往这里聚集的话,这里水资源的承载力恐怕是条件最好的。淡水的这个水源的承载力,这个地方条件是最好的。应该讲为什么国家把这个长江经济带作为这个最突出的一个增长带。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现在寻求一种转型发展,正好就把这个长江经济带凸显出来。
胡再生: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两个要都发挥作用,现在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挥作用,远远大于陆地丝绸之路。
宋宏:从连云港拉到霍尔果斯的那个亚欧大陆桥或者现在叫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轴线,恐怕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水源,那个地方大部分是缺水区。黄河中下游基本上是季节性断流,都快干掉了。不要讲水运了,连作为饮用水源都不能保证。那最好的区域在什么地方,长江这个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觉得黄金水道怎么样很好的去利用,在我们构建长江经济带的现代交通体系当中,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很好地研究的。就从效率和成本这个方面去考量,就是把水运这个功能怎么能把它充分利用起来,降低现在这种攀高的运输成本,解决整个国家的物流水平居高不下的这样一个问题。从这个黄金水道的开发和利用来说的话,现在确实是存在不少的问题,现在就是从南京以上的长江航道受到1970年代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净空高度的影响,上游的万吨轮在枯水期不能通过,那么再往上游的话更麻烦。而且现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长江山峡的建立起来以后,长江山峡以下的水道受到的影响非常巨大,受这个制约非常厉害。一个是水量减少了,自然来水量被这个大坝人为调节以后,航道的运载能力在减弱,另外三峡把水堵了以后,水量减少以后,下面的泥沙淤积了航道。所以最近的几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航道局就在不停地疏淤,可是这边完了那边就堵上了,所以这个航道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航道问题不解决的话,这个水运问题就没办法去做。
长江“黄金水道”除了上面讲的航运资源,另外一个重要资源就是岸线资源。现在长江岸线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无序化,我这几年在这个沿江地方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看到的这个岸线资源开发非常成问题。
王海林:如果说长江经济带是因流域而兴,将来也会是因交通而发展,交通仍然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和生命线。长江流域的交通仍然要加强,现在的交通不仅是水域的交通,而是水陆空的立体交通,甚至陆空交通的作用开始超过水域交通的作用。水域交通有优势,也有局限性,优势是运量大、成本低,局限是速度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优势,是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要以规划为引领,在疏通航道、港口建设上迈出大的步伐;还要尽快建成沿江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发挥快速交通对现代经济的引领作用;还要优化机场的布局,加快建设内陆国际航空港。
刘志迎:刚才你们讲的,我也非常认同,沿江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两条横向通道,亚欧大陆桥从运输功能来讲很强。但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等层面来讲,远远比长江要弱多了。
宋宏:准确地说,沿江有很多的岸线资源是被一个一个企业占据了,江岸上许多码头或者港口或者岸线的这些设施都是企业专用的。一家企业专用,一家企业占一段。像马鞍山的马钢,一个大企业就占了大概有十公里左右的岸线资源,就是一家企业独占独用。岸线资源应该说是共享的共建的,这种公共的功能应该是最强的,结果我们这块都变成了被企业分割掉了。变成了一种企业专用性的,像这样的,这种无序性的开发利用,我们非常珍贵的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所以这个资源的效率也要得到提高,也要在这次的交通体系建设中成为关键点。一个航道关键点,一个岸线资源提高效率关键点,避免这种企业专用占用这种情况。
第三个关键点,我觉得是这个交通体系重点还要打通由东向西的通道,应该讲水陆并进,水陆空并进。一方面是把水道充分利用起来,另外陆路和空中的交通也把它贯通起来。现在我们国家在这个铁路高速路建设的比较多,但是从时序的安排来讲,我觉得它是应该做一些更加科学化的安排和调度。就是你既然把长江经济带作为我们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带,而且是首发的一个支撑带,那么这个地带在我们国家的整个交通体系建设当中,当然应该把这个地方作为重点,首先把这个贯通起来。所以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项目的建设时序上,我觉得应该优先安排长江经济带,先把这个地方打通起来。
胡再生:交通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刚才宋宏教授讲的几点非常关键。国家这一次把这个长江经济支撑带的第一个专题就列为交通。现在我看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和这个以前的丝绸之路,这两个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是一个大通道。两个大通道对中国未来实际上是从资源上构建一大通道,就是长江黄金水道这一块,中国的开发沿海这一竖搞完之后实际上东中西贯穿着长江这一块,这一横实际上也是以黄金水道作为基础的。这一块现在对各个省来说应该来说都是非常关注,因为都支持建设。
这里面我想一个是标准的问题,这个整个黄金水道的利用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现在国家放的可能是三个中心,一个中心就是长三角,再往上国家的投资可能就没考虑。另外一个就是武汉,武汉这一个航运中心,也是重点投资。再一个是山峡大坝。
对于这个标准我觉安徽还是要争取把这个航道的标准要提高,并且应该把我们皖江的这个地方,叫港口群也好,还是叫马鞍山芜湖航运中心也好,一定要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这是这一次国家在长江打造新经济支撑带中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能要谋划的。另外是关于这个整个交通以后的布局的问题,今后一个方面国家可能经过黄金水道从云南那里有一个向南亚开放的出口,另外一个就是从长三角这出去。都是依托这个长江,我们安徽可能以后航运体系包括相应的交通体系这一方面我觉得也都需要考虑。岸线资源的问题可能是要搞一个岸线规划,今后这个哪里搞工业,哪里搞农业,哪里搞港口可能都要系统去处理问题。尤其是标准很重要,另外一个就是依托黄金水道,今后是一个纵横交通体系,安徽在这个体系中间,今后要加强的部分要有一个系统的研究。
刘志迎:从交通体系的建设角度来着手,我认为很正确。因为其它为抓手时常都抓不到手,而交通抓手,地方政府以及中央都使得上劲,而且也容易对接,这是一个实体对接,不是一个体制对接,实体对接比体制对接要容易得多。那么中央来操作也好,地方来操作也罢,两者目标基本一致。我觉得抓运输体系作为着力点,作为第一条非常正确。
一个是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包括水路运输、陆路运输、空路运输、管道运输等四大运输体系的建设。陆路运输包括公路和铁路,另外航空运输涉及到几个枢纽性的航空通道。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推动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建设,这是一个整体的轮廓和概念。
综合运输大通道,那首先航道。航道疏浚决定能不能够利用水路运输的这样一个最便宜的运输方式,所有运输手段中水路是最便宜的。现在很多货物的东西部运输,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是所有运输中成本最高的。航运就涉及到港口、码头、航道疏浚、支流体系,沿江支流体系非常广泛。
三峡枢纽的过坝运输能力问题,刚才宋教授讲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对这个技术问题并不是很清楚,但起码来讲,三峡枢纽从建成以后,上下分割现象是造成了长江航道的通畅运输和运输成本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公路运输南北通道架了很多的桥梁,现在还算是比较通畅的。但是东西走向的四大通道,现在还是比较薄弱的,沿江江南的高速公路,江北的高速公路能不能从东部上海一直贯穿江南江北,一直贯穿到云南。第二个通道就是铁路,美国的铁路是二十四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才有12万公里,美国才三亿人口就有二十四万多公里铁路。中国东西向的人口流动和货物运输量非常大的,铁路建设远远不足,所以铁路能不能在沿江两岸顺序展开,再进一步加大铁路的密度。从航空来讲,一个是云南的航空港,那主要是对东南亚一带的航空枢纽门户。然后是成都、重庆,再然后就是武汉、南京、合肥等国际航空港,真正发挥航空枢纽门户作用。在沿江形成大流域网络。
最后,就是具体措施,具体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是航道的疏浚问题、码头建设问题,然后是沿江南岸北岸的公路、铁路建设问题,最外面一层是机场建设和航线问题,从这样五个层面铺开,才能够把整个交通体系构建完善了。我认为,中央政府可以着力,地方政府也愿意,有共同利益的着力点、交叉点。我同意各位的这个观点。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刘志迎:国家发改委调研提纲中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也是最难办的问题,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为什么难,难就难在:不发展产业,那么经济何以支撑;发展产业,又遇到中国制造业严重产能过剩。我想这个问题各位要进行一次深入讨论。
王海林:关于这个产业的这一块,这也是一个重要专题之一。现在从国家来看,国家这个宏观的政策趋向来看,对产业这一块更多的是重视今后怎么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国家肯定是这样的,但是有一点在空间布局上,比如是集群、基地这个国家适当引导。另外一个如果把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个经济带来布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整个经济带之下这个产业的错位不够,现在还是一个行政区经济。每个行政区都搞这些产业,这些产业不一定是跟其他行政区相比较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把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大经济区域来看,那可能这里面的相对优势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们安徽跟武汉比,在有些高技术方面来说,应该还是有优势的。但是跟长三角相比制造业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如果作为一个大的长江经济区域来看,在产业基地和这个整个的这个产业集群上,政府要做一些引导。至于这个地方上什么项目,哪个企业能入驻什么地方可能今后政府要更多的让市场来配置。让市场来发挥这个基础性作用。尤其是现在讲的自贸区,它都是一中体制上的构建。而不是之前的要政策,要税收,要土地,它单独给你信贷上开规模,不是那样的,那个是以前。
刘志迎:我插一句啊,我认为,整个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这就是:从宏观层面来看,要走出凯恩斯,迈向熊彼特。也就说,不要一味地追求GDP,更多地追求创新。从中观层面来看,要走出李嘉图,迈向迈克尔。波特。就是不要从比较优势考虑发展之路,而要从竞争优势角度探索发展之路,不要抱着有什么、什么比较优势,而要关注如何构建竞争优势。从微观层面来看,走出规模竞争,迈向核心能力竞争。企业也不要去扩大制造规模,要把重点聚焦在核心能力构建上,其中关键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取消GDP的考核任用干部;同时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地方政府面临两难选择!那么如何考核或以什么标准来激励地方政府,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如何发展经济?是一大难题。不用GDP,那用什么考核或激励手段发展经济?
我设想,东部沿海地区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作为考核指标;东北主要考核装备制造和技术创新;北京考核自主研发和文化产业;三北防护林地区考核生态修复指标,西南主要考核两型社会建设指标,这样是否可以更加合理一些。
宋宏:这个长江经济支撑带的产业转移,这次提出来非常有意义。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靠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的产业转移,那么我们看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整个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海的产业产品大都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主要是出口导向的。依靠海外市场来承接产业转移,来发展产业的。那么现在的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升级,却是在一个新的阶段上,在一个新的背景下,那么就可能不是以出口导向为一个基本模式。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是出口导向型的,而是内需驱动型的,就是怎么能够适应我们国家总体上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一些新的需求,我们国内市场的一些新的需求。我们自身自己国民的新的消费需求。这种中等收入水平上的国内消费结构的提升,包括产品的类型、品种以及它的功能,以及它的文化价值等等这些方面。要根据这些国内需求来构造我们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现在承接转移靠这种梯度转移的形式,在未来来说的话,恐怕一方面是转移承接的问题,一方面是产业自身提升的问题。要看你怎么能够适应我们国内的这种内需的发展,适应我们这种内需的结构层次这些方面的这种改变,从这个理念出发来打造长江经济带新的产业体系。如果是简单地像沿海城市八九十年代那样的方式的话,就只是简单的梯度转移、简单的梯度推进的形式的话,还是以出口导向为产业的发展方向的话,恐怕这就成问题。所以我们现在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方都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在这方面要特别考虑,就是我国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我们国内的、特别是我们的重点发展地区的其他的各个方面的收入都在不断增长的时候,我们的国内消费需求到底是什么。
前两年在合肥召开的一次长三角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一家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会上发言,展示了一幅中国东部地区夜晚灯光密度和亮度分布的卫星摄影照片,那张照片显示上海到苏锡常一带灯光密度和亮度最高,而往中部走灯光就越来越稀疏,越来越暗淡。他就讲,这表明产业和人口向东部集聚,而且这是中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趋势。
刘志迎:(当即从电脑上搜索出卫星照片,展示给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照片?网上有的。
宋宏:对对,就是这样的照片。当时我做会议学术点评人,听了这位教授发言后就说,这个是历史现象的描述,就是我们在出口导向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沿海产业都是在海外出口的情况下,因为沿海地区搞出口,它的区位是最好的,它首先要靠沿海的港口。那么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格局下,要素和人口是朝向东部集聚。但是反过来,如果考虑另外一种方向,就是内需驱动型经济,当我们的市场更多地开始往内地去发展的话,还会是这样的格局吗?要素流动还会是这样的走向吗?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了。从市场规律来讲的话,要素和产业的分布总会是向离市场终端最近的区位走,这个道理在微观经济学里讲得非常清楚。那么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内需的内地市场成长起来,我觉得,这些要素和产业可能就会按照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规律,向沿江乃至内地转移,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胡再生: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走廊,集中了一大批产业集聚区和特大型企业,生产汽车占全国40%,家电占60%,微型计算机占80%,钢材占30%、建材占40%。目前面临工业产能过剩压力,同时同质化问题也很突出。在沿江七省二市发展规划中,将电子信息列为主导产业的有8个,将汽车、石化、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有5个。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引导沿江各省市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的同时,需要重点突出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的脊梁。
刘志迎:长三角的经济密度最大,然后是珠三角,然后是京津冀。
王海林: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什么地方都想搞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产业转型升级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谁率先转型成功,谁就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但是实际上又很难取得成功。长江经济带要发挥支撑作用需要有支撑的产业,这些支撑产业必须是产业制高点。怎么样转型升级需要有方法和路径,这个路径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不能采取以前一样的做法,不能由政府通过审批和调控产能来转型升级,实践证明,由政府审批和调控产能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除了涉及国家安全或者环境污染等的项目,一律都不审批了。我们的产业升级要靠市场竞争来实现,政府通过优惠政策进行引导。对产能要放开,不要怕产能过剩,市场经济就是产能过剩的经济,产能过剩才会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产能都需要审批,就很可能是保护了落后产能,限制了新的产能。过去政府批项目,经常按照产能来决定,管理人员又如何知道产能究竟过不过剩?他们天天坐在办公室,又怎么能了解市场的情况呢?几乎都是凭自己主观想象,想批就是产能不过剩,不想批就是产能过剩。
胡再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是把控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的关键。在推进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瞄准当前产业发展最紧迫、最受制于人、最有市场需求的关键技术,集聚创新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加快进口替代。我认为,可以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推进进口替代的基地。同时,要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培育,重点打造长江流域自主品牌集聚区。
王海林:这种现象就是审批造成的,审批就是设置了高门槛。在审批制度下,就像黑箱操作,就有寻租的空间。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由企业家自己来做,企业家是对市场最敏感的人,他们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政府也用不着担心企业家投资失误,因为他们毕竟是用自己的钱,我相信所有的企业家在投资之前都作了市场调查,谁也不会傻到用自己的钱打水漂。政府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要做好服务,要搞行业统计和行业公告,在建项目投资信息要即时和透明,不能把数据当成部门私有的,统计数据是公共服务,面向大众。这样就导致了社会上投资的盲目性,一旦投资信息都公开,企业会自我筛选,找准自己的方向,是淘汰还是升级。我们不要怕产能过剩,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产能过剩,100多年前资本家就开始往河里倒牛奶了,只要搞市场经济,肯定会出现产能过剩。这些年教育、医疗搞产业化,同样出现过剩。现在我们的报纸广告一般只有三类,卖房子、招生和专科医院,说明都过剩了。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来决定。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做,在产业的增量和存量上要有所区别。在增量上要适应新的形势,谁有能力谁就上。现在交通发达以后,已经模糊了时空的概念。我们不能搞有序转移和发展,有序发展是让有的地方先发展,有的地方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百舸争流。比如,上一轮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就越过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直接到成都和重庆去了。最先进的企业,如富士康、惠普、因特尔也搬到那里去了。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的先进制造业,这次经济危机,是什么产品在引导着走出金融危机,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这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情况一样,当时美国走出经济危机靠的是以汽车为代表的消费品。现在消费类电子,最先进的产业跑到离海岸最远的成都和重庆去了。有序是一种计划经济安排,市场经济条件上是谁有能力谁就上。
刘志迎:还应该是加工制造业。
王海林:现在富士康不完全是加工组装企业,它有设计的部分,富士康也有能力做品牌销售,但是它现在没这样做,是因为在现在的分工下,它有利可图,但是我相信,富士康总有一天天会抛弃苹果,做自己的产品。产业转移,不要搞有序发展。要抛弃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的计划经济思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错位和差别根本上就做不到。成渝的发展正是打破了有序转移,抢到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成渝也正在崛起为世界第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一定会重新书写,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外,一定会有一个第四极的崛起——成渝,现在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格局。在存量方面,政府有许多事情可以做,长江经济带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同过去政府长期投资和产业布局有关。长江经济带有许多老工业基地,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型:一个是工矿城市,因矿兴市,这些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有的是产业开始衰落了,这些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产业现在要转型,中央应该给予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还有一类是国家重点兴建的制造业基地,比如上海、武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仍然在发挥带动作用。汽车行业在负面清单管理里面也是属于负面清单的一类,外资不能控股,政府有调控的空间,应该继续支持汽车产业在这些地方布局,持之以恒地打造汽车工业基地。
胡再生:汽车是最失败的。现在中国家电不是在世界上很好吗,其实管到现在自主品牌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
王海林:这个有道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走得路子不对,应该向韩国学习,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现在搞长江经济带,政府还是应该支持汽车工业发展,不管它是合资的还是自主的,把汽车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
刘志迎:其实航空制造业也是可以的。
王海林:长江上游还有很多军工基地,成都、重庆、湖北、安徽都有,国家都要给政策、给出路。剩下的都是新兴发展起来的城市,他们的产业按照市场化竞争。在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上,在增量和存量上要有所区别,增量上要放开,存量上要给政策。
刘志迎:我觉得上海迪斯尼乐园,布局是最大的失败。放在上海,显然,进一步加大上海人民的负担,造成城市更加拥堵,市民生活水平下降。如果放在中部任何一个中等规模或小城镇,那将带动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美国的很多迪斯尼乐园,都是建在一个交通条件良好的小城镇。
程必定:我认为,从产业层面来看,其一,做强长江经济支撑带的核心是做强产业,突出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做强产业,突出通过区域合作推进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其二,发挥长江经济支撑带在纵横两个方位,解决中国区域问题上的先行作用:纵向:长江经济支撑带纵跨东中西,皖江城市带对缩小安徽与全国差距的实效表明,做强长江经济支撑带可以加快缩小东中西区域差距。横向:沿江各省内都有区域差距,皖江城市带对缩小安徽省内区域差距的实效表明,在做强长江经济支撑带中推进省内区域合作,可以加快缩小省内差距。
四、引导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
刘志迎:2012年数据测算表明,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那么沿江经济带城镇化道路如何选择,今天中央城镇化会议召开,一定会就这一问题给一个总体思路,下面我们讨论城镇化问题。
胡再生:实际上,长江经济带以后主要的推动力还是城市群,现在长江经济带离一个经济带的要求还差得很远,经济带肯定要发展城市群。城市群可以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解决长江两岸联动发展的问题,现在两岸联动不起来,要形成一个经济带,要解决不协调的问题。再一个,依靠城市群,来带动腹地,现在腹地的发展和沿江的差距太大了。以安徽为例,安徽阜阳跟马鞍山、铜陵差距就比较大。另外一个产业要升级,也需要城市群。对安徽来说,在引导城市群发展的同时,目前还主要需要做大中心城市。
随着长江流域开发深入推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相向发展,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南京都市圈正在加速西扩,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也在推进东向发展,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对接,四川与重庆联合打造的成渝经济区,均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建议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大力建设江淮、两湖、成渝经济区等跨江联动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携手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程必定:城市群由城市经济圈演变而来,推进城市经济圈向城市群的演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是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发展的战略问题。城市群有三大功能抅成要素:群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城市群的大脑与灵魂;群集--城市群内的城市集群与产业集群,是城市群的骨架与肌肉;城市集群包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还要控制各关城市规模的不当扩张,产业集群包容城市间产业的分工合作,群网—交通、信息、市场网络,是城市群的血液与呼吸系统。沿长江各省区都形成了从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又以省会城市经济圈为基础形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逐渐优化,但群核、群集、群网尚末形成有机、又有效的“群合”力量,存在“群散”趋向,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合作。逐步加以解决。
宋宏: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现在把城镇化作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来定位的话,我感觉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国家近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30多年来发展确实比较快,从城镇化的相关指标来看,近30年来增长的相当快,这在世界上来讲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即使增长一个百分点都是一个吓人的数字。从现在来看,新型城镇化是对30多年来的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的一种矫正。矫正的内容,第一个是指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城镇化有点偏向于量,而对质的要求相对来讲弱了一些。第二个来说,对城镇化的布局,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强调大中城市,这是对八十年代以来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的一种突破。这十多年间大中城市确实发展的比较快,但中小城镇发展较慢,而且城镇发展质量特别低。第三个,我们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严重存在着一个城乡不协调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是我们未来搞新型城镇化需要克服和避免的问题。
刘志迎: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老百姓拼命往大城市转移,尤其是沿江一带向东部大城市转移比较明显,这个叫城市化,而我们中央的政策提出叫“城镇化“,”镇“没有就业机会了,怎么办?这个“镇”在集聚人口和集聚意愿方面,是不是符合市场的规则。
程必定:我想讲一点,我觉得有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内涵,都没有搞清楚。这个不能怪政治家们,而应该由理论界去深入研宄、科学概括,供政治家们参考、取舍。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这就要搞清楚,新型城镇化跟过去的传统城镇化有什么不同。过去的城镇化亦即传统城镇化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农村人口要城镇化鸣?就必须离开农村,到城市去谋生,这又叫“跳龙门式”的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跳龙门式”。在农村地区也可以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而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都必须向城镇化转型,这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但是,中国农村人口太多,还要继续推进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但同时也要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走两者结合的城镇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传统城镇化,其本质都是人的城市化,现在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的任务是,一方留使城市农民工实现“人的城市化”,亦即市民化;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地区要积极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创造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宋宏:中央近日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有两句话值得关注,一个是就近城镇化,另外一个是就地城镇化,这个在过去是没有强调的。这个我认为对于长江经济带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几乎是没有农村。特别是上海周边一百公里,几乎就看不到农村,也没有农田。珠三角更是这样,珠三角圈内一两百公里几乎是看不到农田。其实,新型城镇化是不消灭农村的。长江经济带需要注意什么?长江经济带的好几个省,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出基地,而且很多都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现在国家有六个重要粮食产出大省,中部就占了三个。将来无论怎么发展,这些大片基本农田必须保证。现在要保存大片农田、农地,那么城镇化该怎么做?这些农民也需要城镇化,所以就提出来这样一个就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这意味着小城镇和农业居民点的城镇化的问题。我们以前的城镇化注重大中城市的城镇化,无限制的对城市进行摊大饼式的扩张,但是这在沿江地区,在这样一个必须保存大片农田的地区,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约束因素。在这种约束因素下,除了大中城市、城市集群和核心城市继续发展和提升功能以外,恐怕还得在大片的农村和农地的国土上面去发挥城镇化的载体,这个对我们非常重要。
程必定:我再补充一点,,中央党校搞了一个发展中国论坛,对山东省德州市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了一次实证研宄,我也参加了。德州市是农业大市,有七个县,自2008年以来积极探索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建设农村新社区、产业园区,虽吸纳了很多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全市粮食亩产超一吨,是我国第一个亩产吨粮的大市。长江流城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发展城镇化要确保护粮食安全。
宋宏:我们国家粮食对外依赖度已经相当大了。有一个数据说,现在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粮食已经占到全国每年粮食需求量的10%,这个数字放在世界粮食贸易市场上,这是个天文数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第一条就是讲国家粮食安全。过去国家一般只讲加强农业、保持粮食稳产高产,现在一下子提高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绝对不能一般化对待了。
刘志迎:新型城镇化核心,应该是城乡一体化,不把农村问题解决掉,城镇化就难以解决。
王海林:长江经济带搞新型城镇化也大有可为。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限制大城市发展,限制人口向特大城市方向转移,要鼓励人口向以省会为代表的次中心城市转移,长江经济带上正好是次中心城市密集区,除了安徽、云南和四川,其他的省市中心都在长江边上,这正好给长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带来了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但是并不排斥城市建设,城市建设还是个基础,长江沿线的城市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长江城市群将会以长三角、武汉、重庆为中心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密集的城市群,长江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今天还要强化这种支撑。在建设城市的同时,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下一轮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习近平最近在山东考察时说,新型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的城镇化,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至少要解决四个问题,在长流流域我们要率先突破,要再造发展的新优势。第一人口要可以自由迁徙,这得改革户籍制度;第二社会保障要大致均等,在流域内异地能通用,上海交的保险可以带到安徽,安徽交的保险也能带到上海,这个问题要解决,否则就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我们城镇化的速度为什么这么慢,同城乡社会保障两张皮有重大关系。第三,土地要能够进行流转。我们的农民不是没有钱,而是因为他们的土地不能变现,土地一旦能变现,他们马上就可以在城市买房子,而且还可以开个商店。欧美的城镇化为什么那么快,我们国家台湾地区城镇化为什么那么快,都与土地私有化有关系。农民卖完土地转手就有一大笔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长江经济带搞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争取土地流转政策试点。这方面,重庆和成都都有很好的试点,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包括重庆的地票制度,有了好的做法就可以推广,在长江流域要率先进行制度共享。我们现在改革不是寻求点的突破,而是要寻找面上的推进,有的石头能不摸就不摸,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复制和推广。第四,新型城镇化要产城一体,过去我们只重视建设城市,而忽视了产业发展,所有的城市都建设了城市新区,几乎都是入住率不足。为什么入住率不足?因为没有同步发展产业,没有创造出就业岗位。只有创造出就业岗位,外地人口才会来买房子定居,所以创造就业岗位很重要,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永远都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先有工业化再有城镇化。
程必定: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薄弱, 发展长江经济支撑带,必须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在现阶段, 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传统城市化是“跳农门”式的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还包括不“跳农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亦即结抅转换型的城市化。这样, 新型城镇化就是人口转型与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轮”发展型城市化。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是在县域,可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风台县农民调查:愿到大城市为34﹪,到县城为21﹪,在本县近就地转移的为45﹪就近就地城镇可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刘志迎:好,这个题目我看讨论的差不多,我来概括一下大家的观点。第一,主要是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并没有说明清楚城乡一体化,我觉得是缺陷和遗憾。第二,我觉得“就近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要能够城镇化的“镇”的重要因素,就是有没有创造就业岗位。在一个边远的城镇就地城镇化了,没有就业岗位怎么办?产业没有怎么就业?大家都往东部去、向大城市涌入,是因为东部或大城市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果长江经济带没有就业机会,他还是会往东部或大城市去。所以城镇化是和产业息息相关的。第三,是城市群建设问题。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建设取决于根据地方的需要来建设,像安徽就是要建设江淮城市群,像江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江南已经形成一个经济带,江北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城市带。成渝城市群是一个大的城市群,除此之外还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为代表的。安徽一定要界定一个取向,我们经常说安徽“东张西望“,一会是长三角,一会是中四角,这种东张西望我觉得是最不可取的。安徽一定要进入长三角,这一方向不能改。另外,中小城镇的发展,我也赞同大家的观点。
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就地就近城镇化,难点是没有产业,怎么就业?没有就业,又怎么就地城镇化?这是一个很难办的事情。我认为,要有两个同步:其一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要同步。如果不能同步,就很难实现。其二是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要同步。尤其是农村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城市,这两个不能同步,我觉得下一步就很困难。
五、优化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格局问题
刘志迎:国家发改委调研提纲中的第四个问题,是优化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格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意味着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格局要调整优化,现在重庆两江开发区要申报国家级的自由贸易区,其它一些城市也在积极论证,准备申报,那么,大家谈谈怎么才能够优化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格局呢?
胡再生:一个是要重视提升全流域开放问题。全面开放是流域综合开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大江大河流域开发,促进流域协调发展,发达国家沿河流设置大批对外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美国在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两岸选择了一大批城镇,建设“直通式”自由贸易港,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其中著名的有阿肯色州小石城、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港等)。这些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的开放区极大促进了流域综合开发。目前,长江下游地区对外开放进展较快,开放水平较高,而皖江下游与中上游地区相对偏低,流域整体开放水平亟待提升。从目前了解的统计数据看,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两省市,有28家,其他省市仅有14家。当前,有必要将自由贸易理念推广到整个长江流域,在沿江地区建设一批自由贸易区以及自由贸易港,全面提升流域开发开放水平。
再一个就是要建议建立皖江自由贸易区。目前上海自贸区建设全面启动,开始探索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举措。建议在长江流域加快对上海自贸区的复制与推广进程,在皖江示范区设立自由贸易区节点,支持在负面清单管理、金融改革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全面开放。
王海林: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有上海龙头老大,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海的辐射作用正在显现,长江流域其它地区历史上与上海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承接辐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流域还有皖江示范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成渝城乡统筹建设等国家战略,这些都是长江流域进一步开发开放的现实基础和重要资源。长江流域开放有很多东西可以先做起来,像自由贸易区的建设,3中全会鼓励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长江流域可以争取建设更多的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在投资和贸易方面率先建成符合国际化、法治化要求的体系。要在去行政化有大作为,率先打破行政垄断,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率先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拓宽企业投资领域。率先建立通关协作和信息共享制度,借助上海、南京等地口岸带动内地企业出口,还要争取设置一些特殊监管区和保税区。
程必定:还有一个空港问题,长江流域的国际机场很多,要推进国际机场的国际化,因为很多国际机场只是客运的国际化,而没有实现要素的国际化。开放不仅要有人来人出,更应有要素进出, 长江流域的各国际机场应该从要素进出入乎, 推进国际机场的国际化。
宋宏:长江经济带的开放现在不仅仅以上海为龙头,实际上成都、重庆和云南那边都在做。重庆是向北边打开一个通道,连接到欧亚大陆桥,然后一直到新疆、再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另外还有一个出口,是从云南那边,打通到缅甸、泰国。实际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对外开放格局,东西两头都要打通,是这样一个格局。这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对外开放格局,不仅仅是通过上海口岸面向发达国家,还要面向着不发达国家。这样一打通以后,实际上,对外开放格局变成一个两头都通的状态。比如说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产业不仅对发达国家贸易,还对着中亚国家贸易,对着印度、缅甸、泰国贸易,这样的话,长江经济带的回旋空间就会很大,就会促使我们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很深刻的影响到我们内部的结构。所以,这个通道打开了之后,应该讲,我们的回旋余地更大。现在讲产能过剩,我们的加工制造业是面对发达国家出口,金融危机后出不去了,于是出现产能过剩了,但是面对非发达国家呢,我们还是出的去的。所以两头都打通,这对长江经济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长江经济带的开放格局要两头都抓。
刘志迎:这个问题,在多个场合,克强总理已经说了,我们要面向西部,面向中亚。
王海林:在开放方面还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招商引资要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来”要与“走出去”并举。过去我们都是重视招商,而忽视了营销,今后要更加营销。现在的产品基本上都过剩,从一定意义上说营销比招商更重要,招商是未来的生产力,营销是现实的生产力,两个方面都是加强。要向李克强总理学习,李克强总理最近到国外访问,都不忘记推销中国制造,我们的各级领导也要学会营销,能把本地的产品营销出去的领导才是好领导,各地都要把营销和推销两者同时高高举起,把当地打造成一个产品销得出去、外资引得进来,这么一个开放型区域,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宋宏:前几年我在新疆到了两个边贸口岸,我看到一个现象,中国这边的车拉家电出去,中亚国家的车从那边拉废铁进来,他们制造业不强嘛,中国制造业强,所以有了这种贸易现象,这就是打通啊。你像我看到的那些出口的家电产品,都是内地制造的。我们的产能过剩要注意在这个上面转化消化。有的产能对这个市场是过剩的,但是对另一个市场可能又是不过剩的。
刘志迎:第一个我觉得,沿江经济带,不仅是国内的大动脉,而且是面向中国西部口岸的进一步打通。不仅是面向东部的,而且是面向西部的,东亚、南亚地区,把云南划进来,不仅因为沿江,更主要的是针对东南亚和中亚。也就是克强总理在七月份所讲的,西部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两路并进问题。第二,作为沿江经济带,仅仅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不够的,仅仅是28.78平方公里来做试验,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在沿江的若干城市进一步扩大这类试点,来共同探索一系列的政策实施效果。应该是分段分类的试点。第三,我觉得是引进来和走出去这样一个关系问题。引进来是引进高端的产业,那么走出去,我们的制造业产能过剩,能不能进一步转移到非洲、南亚、中亚,乃至更多的地区。所以,多方面、多方位、多维度的对外开放试点、试验,才能够完善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格局。
六、构建长江沿线绿色生态廊道问题
刘志迎:关于沿江地带整个生态环境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不能够因为沿海地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全国出现的雾霾啊、地下水污染啊等等,沿江经济带建设,一定要走出一条新路。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功能要发挥,但生态功能对沿江人民来说,更重要,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那么,怎么做好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呢?
宋宏:这个问题,我觉得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定了很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政策,就是从保护生态出发的。现在长江中西部这个大区域有相当多的地区,像大别山地区和皖南的山区,再往上走的话,像宜昌地区、三峡地区,都有限制开发的地区。要建设长江沿线绿色生态廊道的话呢,我觉得,按照主题功能区规划,能够在整个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空间布局方面,首先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这个规范来,不能突破这个红线。限制开发必须设置一个标准,不能扩大或者提升开发强度。禁止开发的就是不能让你做,这是一个底线问题,一定不准突破。比如讲,我们的长江水道一方面是开发,一方面是保护的问题,在黄金水道的开发上,不是说所有的岸线资源都要开发,这个恐怕需要国家做一些规划。比方说隔多大距离不允许搞,一个是保护它的生态环境,第二个是保护水源。如果全线都污染的话,长江是不堪重负的。如果一段一段的去搞,可能对于水资源的净化会好些。第三个是我们在长江沿线的发展是大化工、大耗水的产业,这个在我们以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需要谨慎的事情。大化工、大耗水的产业恐怕要限制在沿江的布局,完全放任自流对水的污染是破坏性的。如果整个上游、中游都布置这样的产业,整个长江就死掉了。像我们淮河前几年的样子,变成臭水沟,工业和城镇污水排污沟,那就糟了,那就是灾难性后果了。所以长江这块的话,一方面发展,一方面保护是合理的。需要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一些硬性的规定,有些方面恐怕还要上升到法律的层次,违反了要追究法律责任,加大约束力。
程必定: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护,另一方面是转型。怎样才能保护好?我看只能以转型的思路才能保护好。转型的思路要宽,包括保护地的经济社会结抅转型,受益地对保护地经济关系的转型,特别是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政府还要“购买”限制开发区层民的发展权。因为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你为了保护不让他发展,当然要购买他的发展权,这才公平公正,也能保护好、发展好。
王海林:在长江绿色长廊建设方面要提倡中央支持、区域共建。在大的工程建设方面,地方是无能为力的,需要中央建设,像大的水利工程、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都需要中央投资。而一些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问题需要省市推进区域共建,还要建立一个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游为了保障生态做出了贡献,下游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应该建立一个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的异地建设和保护。还要严格环保准入,这一块政府工作要加强。
胡再生:综合整治开发是流域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大江大河流域开发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0 世纪60 年代以前,德国、荷兰等莱茵河沿岸国家基本完成工业化,但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废弃物倾入河中,使莱茵河成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60 年代末,沿岸各国花了更大的代价着手对整个流域进行全面治理,从而才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拥有全国1/3 以上的水资源和5 亿人口,生态环境质量关系重大。目前长江一些支流及干流沿岸已出现季节性污染, 一些大中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酸雨频率也在增加。长江流域开发,必须避免走发达国家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探索一条生态优先、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永续利用的发展路子。
七、创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问题
刘志迎:关于创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是关系到最终这一跨区域经济带建设是否能够达以实现的问题。中国的区划经济很明显,区域经济不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省市各自为战,相互竞争,最后,产业结构同构,分工合作不够。各位专家,就这一问题,谈谈你们的看法,提出一点有益的建议。
程必定:这个可以借鉴长三角模式。安徽已成为长三角合作组成员,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南、滁市5市己成为长三角城市联席会议成员,。每年分最高领导、常务省市长、主要城市领导三个层次定期召开合作会议,在10多个领域紧密性合作,形成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有的从事务性合作上升到政策性对接,有的从局部性合作上升到整体性谋划,有的从阶段性合作上升到制度性安排,上述合作机制推进了产业转移与承接。长江经济支撑带也应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建立与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培育长江经济支撑带必须发挥长三角的龙头带作用。
胡再生:大江大河流域开发涉及产业布局、水资源分配、航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开发规则和标准至关重要。莱茵河从河口的荷兰到发源地瑞士,河床改造、运河挖掘、铁路公路配套等都是由国家统一主持完成,特别是当河流形成高度污染之后,则开发与保护的主体由一国上升到多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开发路径与莱茵河也极其相似,1879 年美国国会就成立了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综合治理。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也应设立高标准的联合协商机制,统一开发规划与标准。
王海林: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改革仍然是最大的红利,通过改革再造长江流域发展的新优势,再造长江流域高速增长的传奇,推动长江流域的内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推动现在的工业文明走向世界文明。
刘志迎:调研提纲中说,要引导各类要素合理流动。我认为,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是流向要素回报率高的区域,也就是说,哪地方经济发展的好,要素回报率就高,要素就向哪里流动。那么,长江经济带落后的区域,要素必然向经济发展好的东部流动。按照调研中的说法,合理流动,是指引导要素向落后地区流动,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那就是要政府干预,如何干预,是一大问题。
宋宏:我接着老程的话说一点。一个大的经济带,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经济区。对大经济区的发展协调体制,以往比较多的是强调政府作用。像刚才讲的八十年代建立上海经济区,国务院搞了一个上海经济区办公室,就是靠政府并且是上级政府来建设来协调。现在看,像这个包括整个长江流域的大的经济区,如果完全靠政府,仅仅是在政府层面上建立一些协调机制,长三角搞一个政府层面协调机制,武汉那边搞一个“中四角”政府协调机制,我省皖江地区建立一个政府协调机制,应该说是不够的。现在从大经济区的治理体制上来讲,国外有很多理论,比如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等等,对这个问题已经研究得很多很深了,提出了很多解决思路和方案。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这个前提下,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这种经济区的协调机制应该是网络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治理的多层面的和多元的网络化协调,达成经济区的合理有效治理。我觉得,应该按照三中全会最重要的一个精神——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这个下面怎么发挥各个层级的对接协调和协同的机制。所有的主体和要素都动员起来以后,把这些都链接起来组成一个网,来共同的协调发展。目前都是靠政府来主导,什么都是政府在起主导,往往是只有政府一头热。这是不够的。在这个协调体制机制上,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要有政府和社会两大方面,都要发挥作用。
程必定:就安徽来看,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1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地级巢湖市,由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分辖,极大地促进了三市及原地级巢湖市5县区的发展。目前,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必须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此外,长江流域正出现大城市太大、小城市太少的问题,特是县级市太少,安徼仅6个,应适时增加。
刘志迎:非常感谢各位,今天是第二次举办“徽派经济学人茶座“。通过这种形式对一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有不少观点的碰撞,问题讨论的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知识形成了互补,对问题也有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的政府决策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更加美丽,能够支撑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发展。希望各位以后能给予支持,以后不一定都由我来主持,可以轮流着来主持。比如,宋主任你觉得什么问题值得探讨,约我们五个人一起来探讨,但是我们尽量避免一个单位的人在一起讨论。要有不同的观点交锋,现在交锋还是不足的,还是给面子的,以后,我们要形成一种交锋,交锋才会更激发大家的思维活力和潜意识层的思想积淀,有更好的观点和创新思想。从网络这个角度来说,更具可看性。
对大家的参与,再次表示感谢!
转自:新浪安徽(徽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