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根据《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精神,经研究决定,2007年度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始启动。现将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发给你们,请自行下载有关申报材料,并按要求严格把关,认真组织好申报工作。
附件1:2007年度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2007年度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附件3:2007年度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二○○六年十月八日
附件1:
2007年度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基本原则
2007年科技攻关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加强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给予重点支持;以全面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引导全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科技计划的杠杆引导作用。
2007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科技规划。要密切结合《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确定的重点任务进行申报。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本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突出自主创新。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产学研联合,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联手互动。要依托行业、部门组织的重大工程或任务,加强联手互动和资源集成。加大对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沿江和沿淮城市群的支持。
--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科技资源,切实解决一批对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二、资助范围
(一)高新技术
1-01 新材料技术
1-01-1 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
高性能铜基电子电器材料,具有电磁光等特殊功能的电子元器件专用材料,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器件,新一代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及材料,高端薄膜电容器,电容器用腐蚀化成铝箔。
1-01-2 特种功能材料
特种功能玻璃,新型轻质高强节能墙体材料,高性能、低成本改性硅橡胶电缆材料,抗艾滋病化学药物中间体,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原药合成及剂型加工,高附加值合成香料等。
1-01-3 高性能金属材料
热轧大型无缝钢管生产新工艺,高性能特种铜基线材、型材生产工艺,有色金属表面处理环保新工艺。
1-02 信息技术
1-02-1 信息技术在公安警务的应用
开发跨警种的电子警务、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和研判系统、监控与报警技术,刑事侦察、禁毒、反恐等关键技术,警用多模态智能生物识别技术等。
1-02-2 新型电子器件、设备与系统
信息家电产品的关键电子组件,数字化医疗检测与治疗设备,新一代移动通讯设备和综合测试系统,工业流程智能控制系统与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开发新型遥感器、智能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及地物目标参数定量提取技术等。
1-02-3 行业应用软件与系统
开发行业应用软件,重点支持面向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和公路交通的管理软件与智能处理系统,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ERP系统。
1-03 节能与先进能源技术
1-03-1 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
重点支持冶金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对现有大容量常规燃煤机组的技术改造,工业锅炉/窑炉和换热器等通用设备的节能改造、余热余能利用和新型点火技术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电力智能节电控制系统,通用流体机械节能等。新一代绿色照明和节能家电产品,高效能高频无极放电灯。新型冷暖空调系统及设备,被动式太阳房生态建筑示范等。
1-03-2 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应用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关键部件、单元及系统,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统,新型低成本、大面积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等,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油等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秸杆高效转化技术及装置。
1-03-3 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
清洁煤和煤矸石发电技术研究。研究高灰熔点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和多联产技术,煤焦化深加工技术,开发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产品,推进煤/盐化一体化。
1-04 现代交通技术
1-04-1 汽车关键零部件
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发动机、变速器及关键部件,动力转向系统,悬挂减震系统,混合动力汽车专用关键零部件。
1-04-2 汽车电子电器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装置,新型汽车电器,车载电子产品。
1-04-3 汽车产品开发实验验证技术
整车关键性能实验验证与仿真技术。
1-05 先进制造技术
1-05-1 重要装备及关键技术
中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及产品,多功能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及产品,大型数控液压设备,矿山大型采选设备,高效节能建材生产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模具生产关键技术。
1-05-2 环境监测仪器及环保设备
大气、水质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设备,污水处理、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
1-05-3 制造业信息化
面向中小企业ERP系统开发与推广,高端信息化单元技术在产品开发中应用,区域性同质化企业集群信息化示范,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服务、技术培训。
(二)农村科技
2-01 农产品深加工
2-01-1 农作物及其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及生物质油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
2-01-2 肉制品、水产品、畜禽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宗农作物、出口果蔬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2-01-3 农产品储藏保鲜装备及新技术的研发;农产品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2-02 良种优质化
2-02-1 优质、高产、抗逆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采取后补助的资助方式。即对2005-2006年度获得国家或省品种审定,推广达到一定规模,且未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自行研发的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新品种。已与省内种子企业合作开发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2-02-2 高产、优质、专用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甘薯以及林木新品种选育(品种选育2-3年内必须参加生产试验或审定)。
2-02-3 出口创汇专用型及名特优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新品种的选育(品种选育2-3年内要求参加生产试验或认定)。
2-02-4 挖掘地方优良种质资源和引进遗传资源培育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品质优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繁殖力瘦肉猪及高产优质家禽新品种(系)及配套系(家禽新品种要求取得审定)。
2-02-5 转基因、分子育种技术及产品研究(要求通过发明专利受理)。
2-03 食品安全
2-03-1 畜禽、水产、蔬菜、茶叶及其制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组织。要求针对当地畜禽、水产、蔬菜、茶叶及其制品存在的兽药、渔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问题,开展生产、加工和运输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攻关,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取得省级地方标准,建立示范基地,并对行业有一定牵动作用。由各地方县人民政府申报,并确定具体执行单位,执行单位由所在县省级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
2-03-2 动物地方重大疫病预控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申报单位必须与企业联合或企业牵头,技术要求取得项专利或地方标准,产品要求取得中试批件,并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
2-04 多功能、高效农用装备与安全、环保型农业投入品
2-04-1 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新型高效肥料创制。
2-04-2 安全高效的农药、兽(渔)药研制及应用。
2-04-3 专用型优质安全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制及产业化开发。
2-04-4 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
(以上均要求企业为项目承担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肥料、农药、兽药须取得生产许可证,农业装备与设施须取得行业检测部门的认定。)
2-05农林资源和农业生态
2-05-1 农林特产资源挖掘、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利用的项目必须与企业联合或以企业为主体)。
2-05-2 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水利工程配套)。
2-05-3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6 新农村建设
2-06-1 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粮食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开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示范区。限省级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市、区)的企事业科技信息化单位申报,地方必须按省拨经费1:2配套)。
2-06-2 村镇小康住宅技术示范。针对地区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点,重点选择 “徽派”传统民居型、“土地集约型”村镇住区,进行村镇小康住宅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1-2个示范点。
(三)社会发展
3-01 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3-01-1 水源地安全保障与工程示范。
3-01-2 工业污染物进入湖泊河流的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示范。城市黑臭河流综合治理和河口自然湿地修复研究与示范。
3-01-3 污水再生处理利用新技术;流域典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示范。
3-02 新药创制
3-02-1 生物制品和化学新药的研发;利用我省道地药材及主产药材以及古方、新安医学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新药研发。
3-02-2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的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对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具有明显作用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的诊断试剂的研发。
3-02-3 自行研发,并在2005-2006年间获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和《药品注册批件》的创新药品。
3-03 公共安全
3-03-1 道路交通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重点开发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和公路交通的管理软件与装备,跨部门交通信息平台,交通信息服务和培训技术与产品。
3-03-2 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研究。重点开展矿井瓦斯综合治理、防爆、防火、防毒等技术,核泄漏、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紧急救援技术研究。
3-03-3 犯罪预防、控制与侦破技术等科技强警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发城市监控与报警系统,研究刑事侦察、禁毒反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
3-04 人口与健康
3-04-1 安徽省重大出生缺陷监测与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传染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中具有国内创新性、先进性研究水平的早期干预、监测、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
3-04-2 中医、中西医结合在重大疾病的技术规范的研究。
3-04-3 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及产业化。
3-04-4 以我省道地中药材为基源的保健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
3-05 资源与环境
3-05-1 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3-05-2 矿产资源高效勘查与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3-05-3 循环经济科技示范企业(园区)。重点在冶金、化工、建材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或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
3-05-4 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检测和保护技术与装备研究。
三、申请须知
㈠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支持适度超前的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2、攻关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可行,有望在2—3年内取得技术突破,为实现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3、市场前景较好,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4、承担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业绩,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匹配资金的能力。
5、必须是解决行业、部门和各市的骨干企业和单位的关键技术问题。
㈡ 项目申报具体要求:
1、凡在安徽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均可申请,不接受自然人申请。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请。联合申请的各方需签定共同申请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加盖各单位印章。
2、项目主持人应熟悉国内外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动态,曾主持过市(厅)级以上科技项目,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凡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尚未结题的主持人,以及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尚未结题的单位,均不得申报。
3、中央驻皖单位、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主管部门可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其余单位由所在市科技局或省直有关部门审核后推荐,请各科技主管部门、市科技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做好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严格控制申报数量。
4、申请材料按照省科技厅制定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的要求填写,文本格式可从安徽科技信息网下载(www.ahinfo.gov.cn)。请将填写的申报书和相关附件及证明材料装订成册,一式四份,附Word格式软盘一份。
5、申报受理截止日期:2006年10月30日,邮寄时间以合肥市邮局签收日期为准。受理地点:省政务中心科技厅窗口(合肥市宣城路103号省政务中心二楼 邮编 230001)。
申报受理电话 汪业梅 0551-2866635
业务咨询电话 李 林 0551-2653528
李 静 0551-2678648
监督电话 陈宁伟 0551-2678602
附件2:
2007年度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指南
2007年度软科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实施和相关配套政策落实,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研究,为我省科技决策和科技工作整体推进提供支撑。
一、资助范围
2007年软科学计划项目分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点研究领域”两大部分。
㈠、重点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实施《纲要》提出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软科学计划指定研究课题。
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和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2、重点行业(或产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及评价办法;
3、转制院所产业化方向研究;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能力研究;
5、创新型安徽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6、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证与方向研究;
7、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及评价办法研究;
8、创新型企业试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研究;
9、产学研结合实证与方向研究;
10、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研究;
11、 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模式研究;
12、 政府行政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
13、 政府收支改革后科技投入政策研究;
14、 科技管理部门效能建设研究;
15、 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16、 安徽省技术标准战略研究。
㈡、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第一要务,针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研究。
1、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科技政策和地方法规研究;
3、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4、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5、科技合作战略研究。
申请单位根据以上领域自行确定选题。
二、项目申报要求
1、安徽省各类研究机构均可申请,不接受自然人申请。鼓励联合申请。联合申请的各方需签定共同申请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加盖各单位印章。
2、项目主持人应主持过市级以上软科学项目,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凡近三年承担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未能按合同规定期限完成的项目主持人,不得申报。
3、各研究单位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并参照往年承担项目数,严格控制申报数量。
4、申请材料按照省科技厅制定的《安徽省软科学项目申请书》的要求填写,文本格式可从安徽科技信息网下载(www.ahinfo.gov.cn)。填写的申报书一式三份。
5、申报受理截止日期:2006年10月30日,邮寄时间以合肥市邮局签收日期为准。受理地点:省政务中心科技厅窗口(合肥市宣城路103号省政务中心二楼 邮编 230001)。
申报受理电话 汪业梅 0551-2866635
业务咨询电话 王学雷 0551-2655281
监督电话 陈宁伟 0551-2678602
附件3:
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0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部署,为做好2007年度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省科教兴皖、大开放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我省科技活动与国际接轨,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合作人才。
立项原则是:瞄准国际前沿科学,从国家和本省利益出发,紧密围绕《纲要》确定的战略重点、重大专项、重点领域,结合我省各类科技计划,全方位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解决制约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保证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国际惯例。
二、资助范围
1、利用我省优势技术和优势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农业、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开展国际间合作研究与开发。
2、围绕产业升级,以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或产学研相结合研发水平。
3、引进外资及输出技术或技术产品,培养科研、管理、创新、创业及复合型国际科技合作人才。
4、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技术或设备,解决我省重大或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企业专有技术项目。
5、能大幅度提高我省科研水平,或在国际科技合作发挥技术储备、辐射和扩散作用,逐步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的项目。
三、遴选标准
1、项目已有一定的基础,技术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或较先进性,主要解决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暂不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性的项目。
2、合作渠道落实,外方合作单位具有较强实力和研究水平。
3、中方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开发条件和业绩,具有较高的科研管理水平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实验手段和高素质的项目执行人员。
4、中外合作双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有经双方认可或签订的合作计划、合作意向书等。
四、申请须知
1、凡在安徽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均可申请,不接受个人申请。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请。联合申请的各方需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加盖各单位印章。
2、项目主持人应熟悉国内外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动态,曾主持过市(厅)级以上科技项目,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凡承担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或科技攻关计划尚未结题的项目主持人,均不得申报。
3、中央驻皖单位、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主管部门可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其余单位由所在市科技局或省直有关部门审核后推荐,请市科技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的初审工作,严格控制申报数量。
4、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
(1)项目基本信息表;
(2)申报理由(包括目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那些方面、何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4) 合作内容与预期目标、提交成果的形式(内容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要指出创新性和前沿性);
(5) 合作各方对项目的投入以及经费预算、说明;
(6) 合作方案及合作方式(包括任务分配、人员交流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方案、合作机制等);
(7) 项目成果应用或产业化计划;
(8) 项目周期和年度工作计划;
(9) 主要研究人员和单位简况及具备的合作基础、条件;
(10) 国外主要合作人员及其单位的简况;
(11) 合作双方签订的有关协议、意向书副本;
5、申报方法和时间
所有项目的申报均实行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相结合的办法。项目申请人首先登录http://218.104.68.52/wsc/index.asp点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网上申报栏,按照网页说明注册、逐项填写申报书。未进行网上申报的项目不予受理。
各市科技局或省直有关部门对本系统的项目进行初审和推荐,由主管单位出具推荐函(应将项目排序)将书面申报材料(必须与网上申报内容一致,否则无效)一式二份(A4幅,双面打印,简装并附有关附件)报省科技厅。
6、申报受理截止日期:2006年10月30日,邮寄时间以合肥市邮局签收日期为准。受理地点:省政务中心科技厅窗口(合肥市宣城路103号省政务中心二楼 邮编 230001)。
申报受理电话 汪业梅 0551-2866635
业务咨询电话 李振祥 0551-2657892
监督电话 陈宁伟 0551-2678602